洛阳农业局主办
今天是:
农业文化 > 文化产业

冬至·圜丘·禹宿谷堆

发布时间:2017-12-22  信息来源:信息中心  作者:洛阳日报  浏览: 次  

在洛阳,冬至、圜(yuán)丘、禹宿谷堆三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。按照古礼的规定,冬至日,帝王要到南郊圜丘祭天,东汉、曹魏、西晋、北魏建都之时,均曾在当时的洛阳城南郊建有用以祭天的圜丘。据考证,曹魏、北魏圜丘在委粟山,即禹宿谷堆。

1 洛阳与冬至

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在公历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称:“冬至,十一月中。终藏之气,至此而极也。”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称“大雪后十五日,斗指子,为冬至,十一月中(农历)。阴极而阳始至,日南至,渐长至也。”

我国处于北半球,冬至这天,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白天最短,夜晚最长。自冬至日往后,太阳直射位置逐日北移,白天渐长,夜晚渐短。故民间有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长一线”之谚。

冬至这一天是“数九”的第一天,但冬至并非一年中最冷的日子。由于冬至之后,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,依然少于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,故气温会继续降低,先至“小寒”,再到“大寒”,全年二十四节气结束。

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言:“以土圭之法,测土深,正日景(影),以求地中……日至之景(影),尺有五寸,谓之地中。”据有关文献记载,西周初年营建洛邑,周公即用土圭测景(影)之法以求“地中”。至迟在春秋时期,我们的先人已利用圭表测日影长短的方法定出了二至(冬至、夏至)、二分(春分、秋分)四大节气。其中,冬至、夏至,即“树八尺之表”(立八尺长的竿),冬至日正午时分,日影最长,有“一丈三尺五寸”;夏至日正午时分,日影最短,只有“一尺五寸”。因此可以说,“冬至”正是起源于地处天下之中(地中)的洛阳。

《后汉书》载: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清乾隆《偃师县志》说:十一月冬至,士人祭始祖、拜先师、拜先生。《洛阳市志·民俗志》说:冬至之日,全族老幼会聚祖祠,摆供、焚香祭祖先。私塾拜祭孔子先师,所以又称“拜冬节”。《河洛文化论衡》说:冬至节这天,河洛人家家家都要吃水饺,所谓“冬至吃顿扁(水饺又称扁食),又不咳嗽又不喘”,“冬至不吃饺,冻掉耳朵没处找”。从这天开始,河洛地区就进入了“数九寒天”。

以上这些内容,大体反映了古时冬至之日,河洛地区官方和民间的活动。

2 冬至与圜丘

按照古礼的规定,冬至日,帝王要到南郊圜丘祭天;夏至之日,要到北郊方丘祭地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言:“冬日至,于地上之圜丘奏之。”

何谓圜丘?唐贾公彦疏言:“《尔雅》‘土之高者曰丘’,取自然之丘圜者,象天圜。”圜丘就是古代的祭天坛。今北京市天坛公园南部,即明清时期冬至日“大祀”祭天的圜丘,为一座三层汉白玉石坛。

位于今洛阳城东大约15公里、白马寺周围一带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,曾是东汉、曹魏、西晋、北魏四代王朝的都城所在。这四个朝代建都之时,均曾在当时的洛阳城南郊建有用以祭天的圜丘。

《三国志·魏书·明帝纪》载:景初元年(公元237年)冬十月,“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”,“十二月壬子冬至,始祀”。魏明帝曹叡并下诏曰:“曹氏世系,出自有虞氏,今祀圜丘,以始祖帝舜配,号圜丘曰皇皇帝天;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,以舜妃伊氏配。”

《晋书·祀一》言:晋武帝泰始二年(公元266年)十一月,“庚寅,冬至,帝亲祠圜丘于南郊”。

《资治通鉴》载:南朝齐建武二年(北魏太和十九年、公元495年)十一月,“庚午,魏主(指北魏孝文帝)如委粟山,定圜丘”,“己卯,帝引诸儒议圜丘祀”,“甲申,魏主祀圜丘”。

关于四代圜丘的遗址,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段鹏琦先生言:东汉时,重要礼制建筑,如北郊兆域显然位于城北,圜丘、灵台、明堂、辟雍则地处城南。圜丘遗址,据宿白先生告知在城南今王圪垱村以南之伊河滩,20世纪50年代基址犹存,70年代再往调查,其处已是满眼黄沙,踪迹无存。

关于曹魏圜丘,依前引《三国志·魏书·明帝纪》可知,是在“洛阳南委粟山”。北魏时圜丘也在委粟山。

3 委粟山与禹宿谷堆

禹宿谷堆是万安山北麓一个孤立的山头。在它东边不远处,就是近几年发现并发掘的朱村曹魏大墓。

李健人《洛阳古今谈》称:“古有委粟山,在洛阳故城南,今城东三十里伊洛之间……《水经注》引《地记》曰: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,东流会于伊。中提山,委粟山之别名也……然而谓山,原仅一阜,今已堙殁,不可见矣。”

段鹏琦先生称:“委粟山地处阴乡,《魏氏春秋》曰‘有委粟山,在阴乡,魏时营为圜邱’。按今日之地望估猜,应在故洛阳城南熊耳山(应为万安山)北麓。”1983年秋,于大谷关西北,今伊滨区李村镇南宋沟村北二三百米处,发现一座独立的小山峰,名为“禹宿谷堆”,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歇息处。它略呈方锥形,底部最大径约500米,高约50米。山顶略呈平台状,面积约20平方米。旧有一座禹王庙,今已无存,唯见一件残碑座。由山顶向下看,山坡上隐约现出层层平台的样子。在山顶和北坡,曾捡到绳纹板瓦、绳纹筒瓦、斜绳纹砖、席纹砖残块等汉晋遗物。我们推断,此山即曹魏圜丘所在之委粟山。

接下来,段鹏琦先生更进一步从三方面进行阐述:一是其山形如粟堆,且在万安山北,与阴乡地望相符。二是其处有汉晋遗物,说明这里曾有过汉魏时期的建筑。三是从语言方面分析,禹宿与委粟似有一定的渊源关系,委,可作堆积、丢弃解;在土语中,遗、禹音近,粟、宿同音,故而把“委粟”讹传为“禹宿”是完全可能的。

?? 相关链接

北魏圜丘遗址入选我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

近日,我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布,新增文物保护单位74处(100项),其中,古遗址12处(36项)。北魏圜丘遗址(含禹宿谷堆石窟寺)作为古遗址,榜上有名。禹宿谷堆是万安山北麓一个孤立的山头,是北魏圜丘所在地。

 

下一篇:返回列表
版权所有:洛阳市农业局 豫ICP备05012585号
关于我们免责声明工作人员联系我们